創造出產值500億美元的矽谷知名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以下簡稱YC)對於科技產業的嗅覺敏銳。過去十年來智慧型手機、網站等軟體產業的發展逐漸趨緩, 很多新創團隊也不斷遇到挫折。對於這樣的發展,YC執行長Sam Altman看好新的產業趨勢-高科技產業。
本文兩大重點: 1. 汲取軟體公司優勢:長期計畫+小專案。2. 最快的路線有時候可能是繞道。
YC執行長Sam Altman近期在部落格強力徵求Hard Tech Startup,所謂的Hard Tech Startup其實就是高科技產業(Hi-Tech Startup)。Sam Altman認為高科技新創很「難」,除了需要專業技術之外,資本密集以及聚集經濟性的環境也是發展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因素。
智慧型手機問世的十年來,軟體、網路蓬勃發展,然而Android友善的app開發教學網站,將開發流程拆解成簡易的步驟,顛覆了傳統複雜的程式撰寫,使得外行人也能上手。在這個人人都可以寫app的時代,相同性質的軟體或網站比比皆是,也意味著同樣領域的競爭者多,相對的價值降低。
現在看來,軟體和網路的成長似乎也趨於平緩。自2014年來,YC輔導了許多高科技新創,至今,成長率最高的4家公司中,3家公司就是高科技新創。我們也能從瞞騙大腦的虛擬實境VR技術、以假亂真的人工智慧以及自動駕駛發現高科技新創悄悄的崛起。
對於那些想要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創業家,Sam Altnam提出了兩大建議:
1.汲取軟體公司優勢:長期計畫+小專案
軟體產業純然為腦力激盪的產業,不需材料也無須製造,最大的優勢為成本低、疊代週期(iteration cycles,公司得到顧客反饋後,進行修正的過程)快速。在成本低的環境下,藉由接觸顧客及反覆的修正,能夠讓公司在初期選擇顧客上更具有彈性並快速擁有利潤。
而高科技新創如何學習軟體公司模式?答案就是長期目標+小專案。
長期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公司的願景及目標,讓公司未來發展方向更加明確。
小專案就是在市場上尋找公司技術可發展的相對「低成本」及「疊代週期快速」的專案。
圖說:疊代週期(圖片截取:thelenstartup)
例如一家位於加州的的小公司Auro Robotics研發了兩款自動駕駛車Traditional Shuttles 及 Auro Prime,並在鄰近的Santa Clara大學投入營運Traditional Shuttles。這兩款無人駕駛汽車通過內置的地圖定位,也可以透過手機 app或固定在駕駛臺前的觸控螢幕操控汽車的行駛和停靠。Auro Robotics 除了自己研發技術外,還借助了第三方如汽車公司PolySync 的技術以縮短研發周期。
自動駕駛領域原本應是傳統大廠以及科技企業google(Alphabet)的囊中物,但面對民眾對於自動駕駛安全的疑慮,使得法律以及倫理上都有待時間克服。而Auro Robotics靠著小專案的實行,卻能夠大行其道,優先上路,一邊累積經驗、修正並為未來鋪路,不像google需要耗上5到10年的時間等待一紙公文的通過才能展開測試。
(圖片截取: motusventure)
長期計畫+小專案策略能為高科技新創帶來哪些好處?
a.快速賺取利潤
小專案的實行讓公司免於淪陷在長期的賭注,而是能夠快速投入市場,賺取利潤。
b.保持熱情
創業家的熱情(passion)決定公司的生存,藉由小專案的執行,新創公司能夠在初期以較短的時間獲取利潤,這比上漫長的埋頭苦幹更令人振奮,更推使創業者或員工保持動力工作。
波士頓生物科技公司Gingko Bioworks當年聽取YC的建議,放棄了需要長達6個月才能夠賺取利潤的合約,專心經營可以快速回收利潤的小合約。雖賺取的利潤並無前者多,但Gingko Bioworks表示小專案讓公司快速賺取利潤,對於新創公司而言,確實振奮了團隊,能夠讓團隊更加清楚自己的定位並保持活力工作。
c.確立客群
藉由小專案實行自己的技術,並針對顧客不斷修正與改進,能夠讓公司找到忠實的顧客及更了解自己的客群。
Auro Robotics將自動駕駛車帶入校園,讓學生及教職人員成為首批體驗無人自動駕駛的用戶。比起道路,校園內安全性較高,而且Auro Robotics透過直接與真實用戶接觸,除了可以即時獲得反饋然後進行快速修正,還能幫助公司提早了解自己的客群。
d.替公司目標鋪路
小專案的成功,能夠替公司進行下一個小專案時注入活水,讓長期目標更容易達成。
舉例來說,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目標是登入火星。但是在達到目標前,它必須從許多小專案中累積經驗和技術,像是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垂直發射垂直降落(VTVL)等相關技術,藉此提升登入火星計劃的成功率。
2.最快的路線有時候可能是繞道
Sam Altman在演講中也提到,有時候公司可能因為環境、資金等因素,並不適合直接投入目標市場。必須多方面的思考,有時候繞一圈先從其他市場佈局反而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Tesla一直以來目標是要打造「人人負擔得起的電動車」。但在2006年8月,Tesla推出要價10萬美金的全電動超跑Roadster正式開賣,有輿論指責Tesla違背它的目標只關心富人。
(圖片截取: LinkedIn )
對於這樣的譴責Tesla創辦人Elon Musk在部落格發表的《秘密大計畫》中回應:「Tesla的誕生是為了要建構一個不靠挖礦燒石油的太陽能發電經濟體,高效能的電動車是直線的第一步。然而我們並無那麼多錢能建造產房大規模生產,所以我們打造了媲美保時捷的電動超跑,數量雖少,但價格可賣得更高…我們計畫利用Roadster所賺的利潤進行規模化生產,打造更多人人負擔得起的家庭用車。」
10年過去了,2006年的新創公司Tesla利用了看似繞了一大圈的策略達到目標。若Tesla當初不考慮資金而魯莽踏入平價車款市場,也許今天Tesla發展就不會如此順利。別魯莽衝向目標,看看路上的障礙,有時候繞道而行才是最快的!
Sam Altman除了提出兩個建議給高科技創業團隊,他也強調: 「創業不只是賺錢,而是要將思想擺在如何做才能改變世界,才能成就不凡與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