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頂尖!創業加盟網
首頁 > 加盟百科列表 > 實例案件 > 一個台灣人在中國如何找到適合的創業公司?
收藏人數:0 瀏覽人數:27更新日期:2016-12-05
一個台灣人在中國如何找到適合的創業公司?
Bell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去了中國大陸晃了一陣子,最後找到一家不錯的新創公司加入,作者在這裡分享一下是如此找到這間公司,以及為什麼決定加入。

 

首先,這家公司在北京,所以先說說為什麼當時選擇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

第一次來到中國大陸是在2013年1月份的時候,因為受一位在日經雜誌工作的好朋友委託,幫忙做些市場調查,也順便了解一下這裡的環境。我出遊的習慣都是當沙發客,也就是Couch Surfing,你可以免費讓陌生人到自己家過夜,或是到陌生人家中借住幾晚。

我個人對觀光景點沒有什麼興趣,但很喜歡與當地人交流,了解他們的思維,生活,工作,興趣愛好等,所以對我而言沙發客就是一個很好的管道,來了解當地人文與當下熱點。這種陌生人交流中有很多瘋狂的故事,改天有機會再分享。

當時在深圳待了四個晚上,上海也同樣四個晚上,而每一晚都住在不認識的當地「朋友」的家。第一次接觸了QQ以及微信,也為了嘗試支付寶在上海辦了個銀行帳戶。當時還要在申請單上面「我要使用支付寶」之類的項目上打勾,跟現在相比,那可真是麻煩多了,但已經深深感受到中國獨特的互聯網生態以及國外少有的「一黨執政」這個優勢。後來回台灣之後我就忙著自己的項目,一直到2015年的5月才又再次回到大陸,抵達中國互聯網的中心,北京。

創業圈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2014年到2015年中的瘋狂且盲目的創業潮。寫個BP就能拿到錢,ToC, ToB還不如ToVC的環境,簡直就讓我「驚呆了」。我當時也創業三年了,各式各樣的團隊與投資人也接觸了不少,所以我很驚訝的同時,也覺得「融到錢=成功」的現象實在有點Low。但實際上我也只是個酸葡萄心態,因為這套方式在台灣完全行不通,不然在台灣也會有ToVC的趨勢。

在台灣,就算是用正統方式來做互聯網相關的創業,也不一定融得到資金。因為互聯網市場的大小來自於人口,尤其是ToC的項目,而台灣人口也就2300萬人,怎麼搞市場也就那麼大,擁有的互聯網基因也大概就跟阿里做社交的基因差不多少,也因為如此,投資互聯網項目的投資人並不多,而以往投資光電半導體等科技相關的投資人往往也看不懂互聯網的模式。

在中國大陸互聯網圈創業的台灣人不多,我認識的也就幾個。被電話邦收購的StorySense的Edward,幼兒教育的Sam,還有2012年底就在台灣認識的活動行(編按:台灣的服務叫做活動通)的謝老闆。過去幾年來來回回有一些想創業的台灣人來到北京,但都待不久。喔,對了。謝老闆在中國已經8、9年了,幾乎可以算是在國內待第二久的知名互聯網創業者了。最久的是誰?那無非就是阿里巴巴CFO的蔡崇信大哥了。

北上廣深,選擇哪裡?

台灣創業者在北京待不住的理由應當是因人而異,但常聽到的不外乎就是這些:氣候太冷,空氣太糟,路上塞車,地鐵塞人,搭車不先下後上,開車不禮讓行人,隨手擤鼻,隨口吐痰,房租貴還得搶,水果沒有台灣好吃,女生沒有台灣溫柔,男生沒有台灣體貼,沒有Facebook,沒有Google......沒有很多東西。但這些都不是我說的,畢竟我選擇了留在北京,因為:

1.資源集中

首都則是國家的門面,所以資源肯定優裕,而人潮就是錢潮,3000萬居民的大北京也埋藏了巨大商機。也因為如此,大量人才與創投資本也聚集此地。長期來看,這個選擇也錯不了,因為從古至今,都市集中化的趨勢從來沒有改變過。

2.群雄逐鹿

有別於清一色騰訊的深圳、阿里的杭州以及金融中心的上海,北京擁有各式各樣的互聯網企業。這多面的視角對於個人成長與人生體驗有幫助之外,也可以讓我有多一些選擇。

3.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

影響人最大的因素就是環境。沒有競爭壓力的環境裡,人不會成長,因為不需要成長。名校畢業生之所以靠譜,不單純因為師資,而是不得不與其他優秀的高材生競爭,在高度壓力中有辦法生存下來的能力與歷練。不管直接粗暴的,或是笑裡藏刀的,北京的互聯網圈的確是相當競爭。

4.專注融入

許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去台灣人很多的上海,而「台灣人很多」就是我不選擇上海而是北京的理由。剛剛提到我喜歡當沙發客了解當地當下的人文,所以不管我居住在哪裡,我都會試著「接地氣」,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有如去國外留學,就是為了學習當地的語言,吸收國外的教育,經驗海外的生活。有老鄉固然好,但沒有選擇可以讓我更專注,也顯得更突出。

創業或不創業

當時有很多選擇,也考量過自己創業。畢竟手上有兩個項目還在跑,但中國大陸與海外的互聯網生態相差太遠,我們項目都連接Facebook,Twitter,Google等API來做用戶註冊,服務器也是連接AWS,所以琢磨了一番之後,還是認為不適合,就把項目給關了。

即使當時資本很熱,但在北京人生地不熟,所以決定不做自不量力的事情而開始找工作。畢竟累計足夠的經驗之後自然就會看到問題,再從當中選擇自己有能力,有資源,有熱情想去解決的創業機會。

但唯一沒考慮的就是回到惠普類型的大企業。畢竟已經從那個行業離開已久,也沒有什麼興趣。之前也有機會在富士康的老董身邊做些事情(與日本市場相關的),但還是在新創企業打拼的狀態比較符合我的性格。所以開始參加活動,透過朋友介紹等方式接觸了大約一百家創業團隊。

在選擇的過程當中,當時設了幾個條件:

1.團隊靠譜

人品最重要,再來就看經驗與能力是不是適合做這個項目。以及投入的程度,也就是熱情。這些大家應該都清楚。

2.創業經驗

如果要去爬喜馬拉雅山,那你應該會希望跟爬過喜馬拉雅山的人一起。有登頂最好,沒有也沒關係,至少他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創業的路上太多預想不到的事情,領頭人如果沒有一些基本的經驗,容易被外界影響甚至與誤導,看到機會就轉型(Pivot),那團隊會被搞的團團轉。(我會這麼說,是因為之前我就是把團隊搞的團團轉的那個人,哈哈)

3.創業項目

一般都會很在意市場的大小,以及這個項目有沒有成為獨角獸的潛力,而這是我當時最不在乎的事情。首先,我對於市場的判斷能力有限。再者,市場大但團隊沒本事拿下的話,那也就跟看著優質美女但追不到而回家自我安慰沒什麼兩樣。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產品或服務難以被取代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有其他機會(被併購/出售等)。

所以創業項目對我的重要度,並不是市場大小,是我可以如何幫助這家企業成長,也就是創造價值?而這個價值,是不是我有能力,經驗以及動力(熱情)去創造的?例如日本相關的事情,從文化到語言,商業到娛樂我都可以做的比大多數人好,但我興趣不大,沒什麼動力。在中國大陸做行銷或BD,我沒有經驗,但我有能力也有興趣去做,所以我的動力就會更大。

4.融資成功

如果在資本這麼火熱的情況下還拿不到融資,那可能代表CEO的表達能力不佳,或項目可行性有問題。如果團隊需要資金來加速,但認為估值比預期少了20%、30%而磨磨蹭蹭一兩個月以上的CEO,太過優柔寡斷,其實也不太靠譜。

人生真是機遇的連續

當時有個出海項目不錯,但可惜我想做中國當地的市場。有個社交項目也很不錯,但我不確定我能創造什麼價值。有個語言相關的項目很好,還是在陸14年的老鄉做的,但我興趣不太大。一家做語音辨識+人工智慧+智慧手錶的新創企業也勾搭上,當時他們在找做全球市場的人,雖然我傾向做當地,不過我很喜歡他們的產品。後來跟COO聊了幾下,也跟HR拉了群,但後來就不了了之了(日後這家公司的HR告訴我,內部對於全球的推廣要緩緩,而那個職位後來就不招了) 。就這樣接觸了不少團隊,但都沒有互相看得上眼且一拍即合的機遇。

尋找合適團隊的同時,我在北京主辦了幾場一個4~6人的小活動叫做PEOPLEX,這是我在舊金山的時候,由Ankit Shah發起的Tea with Strangers(照片中間的則是發起人)給我了些啟發。覺得我們在Facebook上那麼多「朋友」,但往往對彼此的故事不太了解,在忙碌與浮躁的環境下也沒有時間虛心聊天,所以我就辦了這樣的活動,邀請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來參與一個充滿巧合與驚喜的小聚會(其中有朋友成為一對好姐妹,偶爾見面時還會說她感激透過這個小活動多了一個閨蜜。其實滿令人開心的。)

004

其中一位參與者,得知我在找創業公司的時候,介紹了她的學長,叫做彭帥。說是在做諮詢相關的創業項目,叫做「極牛」,有在招做行銷的人,所以就去聊聊了。這家公司就在一個coworking space裡頭,而且還在很偏僻四環外的望京,幸好離地鐵站很近,不然通勤就有點麻煩。看了名片才知道原來這朋友的學長是COO,名字也不叫彭帥(笑)。

這個哥們在科技媒體做了一段時間,所以對於互聯網技術圈很熟悉,適合來做他們的技術大牛共享經濟的項目。聊了一個小時,感覺很不錯。本來以為聊完了,但後來CEO也進來聊。說是什麼技術人十餘年,在Motorola,在微博都是帶領團隊的技術人。但.... 話可多了,滔滔不絕的經驗分享以及對於公司的期望,不像是個技術人。至少跟我之前的CTO完全不一樣。雖然我聽得津津有味,但因為談話超時,另一位正等我赴約的美女朋友可不是滋味。讓她等待一小時,我們的對話仍然不盡興,於是就建議三天後再邊吃邊聊。

3天後,11月1號的周日夜晚,在一家餐館跟CEO與COO吃飯。菜色普通,場地又小又吵,不用喊的基本上聽不到對方說話。總之,兩位問了我的意向,也提出他們的待遇與條件,跟我想像中的差不多,所以當然就敲定合作,隔天就開始到這家公司,也就是極牛上班了。選擇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感覺團隊靠譜,背景也適合做這個項目,也融到天使輪,更重要的是,這個項目給我一個莫名的使命感。因為我是不懂技術的創始人,所以曾經因為技術傷了不少心,外包也被坑過兩次,連房子都給賣了(汗)。這又是另一段難忘的歷史,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總之呢,希望類似我這種不懂技術的創業者可以成功。雖然大多創業項目都會死掉,但至少不要像我那麼慘。在極牛可以幫助他們加速創新,躲開技術的坑,所以我有動力,也有感同身受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創業者。說是使命感似乎有點太高大上,但或許是類似「嘮叨老人」的心態吧,哈哈。

005
與一撕得CEO的Panel Discussion。小米、唯品會、天猫、樂視都是他們的客戶

極牛從技術諮詢起家,經過一年的「調整」後,現在已演化到技術諮詢、培訓與外包一整套的業務內容。所以說,一開始的Idea與之後找到Product Market Fit的產品往往不相同,想要一步登天的想法也往往不靠譜,最核心的終究是有能力與毅力的團隊。從迷茫到明確的過程,極牛有過不少「多方面散彈式」的嘗試,所以才有小小品牌,重複來的的客戶,在資本寒冬中取得Pre-A輪融資,以及被競品「致敬」等小小成果。

每一家創業公司都有優缺點,每一個創業者都有強項與盲點。沒有團隊是無懈可擊,完美無瑕的,極牛也是如此。雖然經過了圈圈叉叉,現在也有圈圈與叉叉,而未來仍然會是又圈圈又叉叉,但我當初選擇加入這家企業,目前看來還是個不錯的決定。




    
精選推薦
熱門加盟推薦

 
 
         
各大加盟館 加盟服務 站外頻道 YES頂尖!創業網
2024全台最大「線上加盟展」
飲品飲料加盟館甜點咖啡加盟館
中式小吃加盟館早午餐加盟館
日韓異國加盟館火鍋滷味加盟館
生活技能加盟館
加盟品牌刊登
國內加盟需求
實體加盟展快訊
總部審查123認證
總部小幫手
YES頂尖! FB粉絲團
YES頂尖! 痞客邦
YES頂尖! Youtube
YES頂尖! 新浪微博
Yahoo!加盟新聞報導
YES頂尖!創業加盟網
YES頂尖!創業頂讓網
YES頂尖!創業設計網
YES頂尖!創業行銷網
Yes頂尖!創業網 版權所有 © 2012 Yesone!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聯絡我們合作交流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