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之所以迷人,有時在於戲劇性:有些創業者胼手胝足,讓人相信小卒也能變英雄,像85度C的“草根”創辦人吳政學;有些創業者大起大落,卻又能敗部復活比先前更富有,像美國的地產大亨唐諾川普。
戲劇性就像翻盤,強烈為老闆拚死拚活使命感,竟然讓自己換身老闆。不是出走、不是篡位也不是奪權,老臣變新主,很多台南人熟知的糕餅業康鼎丹比重啟生命是---源於機運和不捨。在台南拜訪這位糕餅業的微型創業者時,她的笑容與謙謙態度,仍顯露業務員多過於老闆的身段。
這說了:樂觀的人在失敗中看到機會,當一個事業的結束,有可能是另一個事業的開始。
康鼎丹比國際有限公司
救亡圖存 整合老員工創新事業
一位面臨失業命運的員工,沒有唉聲嘆氣,反而救亡圖存,不僅讓原本陣亡的事業體敗部復活;「頭家換人做做看」,還把過去的老闆請回來當顧問,這樣的創業故事不但激勵人心,而且充滿了人情味。
故事的主角是既念舊又感恩的王惠真,她以新爐“康鼎丹比”串起自己和舊灶「丹比囍餅」的緣起不滅。
過去曾經是喜餅代名詞的丹比食品,輝煌時代全台有三十家分店,因經營不善於2008年5月倒閉。1995年即進入丹比台中店服務的惠真,很難接受29年歷史的丹比招牌就此消失;以往服務過的客人紛紛關心,同時詢問:「哪裡可以買到像丹比那樣好吃的月餅、喜餅?」
客人的這一問,問出了惠真的事業心,她決心整合丹比老員工,相信努力可以把企業扶正。為了配合糕餅生產線上的師傅,惠真「拋夫棄子」,從台中搬到台南,拿出250萬的存款,買二手的生產設備,從原先只懂糕餅銷售的業務,學習成為面面都得俱到的老闆。
傳承丹比、創新康鼎
過去的人脈在中北部,惠真隨著內心「台南的呼喚」南下創業,拿著同事給的台南地圖摸索,推銷糕點,「我透過手動式行銷讓客人重新認識我們,直接把東西帶到銀行等地,當場賣。」雖然頂著丹比的老名號,“康鼎丹比”並不是快速翻身。
賣糕餅靠技術也靠勞力,尚無實體店面的前四個月,惠真和創業夥伴「拋頭露面」做生意,曾被警察以占用人行道取締過,也被誤認為「酒店姊妹花」,老丹比店家所在的夏林路、健康路口有很多鋼琴酒吧,她回憶,「我們在門口擺個桌子叫賣,很多人還以為我們是特種行業。」
當一個事業的結束,有可能是另一個事業的開始。因著地緣的方便,惠真接手承租老丹比的店面,重新裝潢為一處小巧明亮的空間,惠真很感激申請到微型創業鳳凰 專案的優貸,「籌備過程中,一百萬就影響很大。」健康糕點的核心價值不變,但是期望經歷失敗的企業可以重新出發、站得更穩,「傳承丹比、創新康鼎」,正是 創業顧問幫忙抓出來的經營處方箋。
一進“康鼎丹比”店門,首先入眼簾的是象徵南部在地食文化的「蒸籠」,水晶餃 和肉包是「下午四點肚子餓了,很多台南人顧肚子會想吃的點心。」主打商品則是「香菇滷肉餅」,堅持不加防腐劑、無香料漂白劑的糕餅製作,風險很高,原本惠 真打算放棄這條生產線,沒想到十個客人有八個要買傳統肉餅,只好「撩落去」。
「香菇滷肉餅」、連同內餡是杏仁的「百雪酥」以及「土鳳梨酥」並列為“丹比”的傳承品;而「鮮奶泡芙」和「鮮奶布丁」則為“康鼎”的創新品;招牌中的英文縮寫K.D.增添了國際性。
以「永遠的老闆」為師
從員工轉型為老闆,總是語帶微笑的惠真完全沒有傲氣,並且感恩前輩提攜,她把老丹比的老闆陳文宗當成「永遠的老闆」,聘請到店裡當顧問,「陳先生有他的魅力,他是糕餅業起家的老師傅,在研發和技術都有專業和經驗,對我們來說是魚幫水、水幫魚。」
抱著絕不屈服,以陽光的一面經營“康鼎丹比” ,同事不免會拉惠真一把,要她「不要樂觀過了頭」。但是努力看到了成果,又拜媒體的報導之賜,很多懷念丹比口味的客人回籠,網路商務也漸有起色。
惠真規劃業務穩定之後,產品內容再增加麵包的品項。家人仍在台中的她也給自己時間,打好台南的基礎,待有能力開第二家店時,一定會把“康鼎丹比”的美味帶到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