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https://s1.yimg.com/bt/api/res/1.2/N6NH4ZL0SsQ_yxQKdYtgrw--/YXBwaWQ9eW5ld3M7Zmk9Zml0O2g9NDM0/https://l.yimg.com/os/publish-images/news/2013-11-04/047f292e-bb91-434c-b841-98c6c817a719_logo-1-.png)
![Enrico收藏了兩百多個骨董咖啡機,每個咖啡機都有其文化背景與故事。(王爵暐攝)](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03-15/656/BAJA00_P_01_02.jpg)
旅行的人喜歡喝咖啡,除了杯中的飲品,烹煮咖啡的機器更是旅行與文化的印記。
「一杯好咖啡的要件除了水與豆子之外,烹煮的器皿也很重要,我就是對世界各地的煮咖啡器皿感到興趣。」來自義大利的咖啡機收藏家Enrico Maltoni說。他捧著重達4.5公斤、厚達775頁的新書COFFEEMAKERS,為咖啡迷們打開了咖啡機的視野,以罕見的咖啡機角度記載了五百多年來的咖啡文化。(黃麗如)
![Enrico的新書以百科全書的方式詳列百年以來咖啡機的演變,全台唯一一場的分享會,吸引不少收藏同好一起來交流。(王爵暐攝)](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03-15/656/BAJA00_P_01_03.jpg)
對大部分人來說,咖啡機不過就是煮咖啡的工具,但對Enrico來說,咖啡機卻為他揭露了世界的面貌。自從18歲那年,他花了台幣約7000元,買了一台老式咖啡機後,他便墜入了咖啡機的收藏世界,為了看遍世界各地的咖啡機、研究不同族群的烹煮咖啡方式,他的足跡遍布全球、開車繞遍歐陸,就是想追究不同文化、不同國度、不同年代到底怎麼煮咖啡。
從咖啡機 看見文化的轉變
![Enrico Maltoni為了研究世界各地煮咖啡的方式走遍世界,此為敘利亞的咖啡壺。(Enrico Maltoni提供)](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03-15/656/BAJA00_P_01_04.jpg)
他笑著說:「收藏會上癮,開了這個窗就會愈開愈多,於是我開始寫咖啡機收藏的書,最近這一本COFFEEMAKERS就是我和好友Mauro Carli以圖鑑的方式記載18世紀到現在的咖啡機。或許30年後我還會出一本這30年來的咖啡機演變史。」
才40出頭的Enrico Maltoni自從6歲喝下第一杯咖啡後,就著迷於咖啡的世界,他對咖啡機的研究與收藏備受咖啡業界與學界的重視,他亦曾在Lavazza擔任顧問。
Enrico表示,藉著收藏不同年代的咖啡機,看見的不只是咖啡這件事,還看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面貌。目前他收藏的古董家用咖啡機高達200個,而商用咖啡機的收藏則多達240個,為了和同好分享大型商用咖啡機的世界,Enrico還在米蘭開設了很有特色的咖啡機博物館MUMAC。
![火車造型的咖啡機是伴隨火車時代來臨的產物,是很珍貴的咖啡機種,目前市面上很少見。(Enrico Maltoni提供)](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03-15/656/BAJA00_P_01_05.jpg)
Enrico指出,從500年前阿拉伯人開始用簡單的鍋子加水、咖啡粉煮咖啡,到後來演變出要過濾咖啡渣、或是用真空、壓力等不同的方式萃取咖啡,看到了人類對於咖啡的不同需求。在咖啡機的演變上看見了文化的演變,比方1861年法國研發出火車造型的咖啡機,就是反映當事鐵路對人類交通的重要性,讓人們可以到更遠的地方旅行。
![19世紀中期法國以賽風式的原理發明了比利時(balance)咖啡壺,所以此壺的緣起是與比利時無關的。(Enrico Maltoni提供)](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03-15/656/BAJA00_P_01_06.jpg)
Enrico說:「當時歐洲不斷的在開闢鐵路,鐵路咖啡機就是鐵道開通後鐵路公司餽贈達官貴人或是販售給消費者的紀念品。這種咖啡機煮的咖啡不好喝,但造型很有時代意義。」
咖啡機材質 反映國家風格
就Enrico觀察,咖啡機的材質亦反映了每個國家的風格,像某個階段英國人喜歡用銀器,他們的比利時咖啡壺就會以銀器打造。而紅銅也是歐洲烹煮咖啡喜歡用的材質,同樣是紅銅,但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細微的裝飾上也會不同。
![摩卡壺是義大利人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發明,目前義大利家庭大多是使用鋁製的摩卡壺。(Enrico Maltoni提供)](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03-15/656/BAJA00_P_01_07.jpg)
至於1933年由義大利人發明的摩卡壺,除了實用性,後來還和藝術精品結合,設計師從教堂的圓頂得到靈感而設計出類似教堂圓頂式的摩卡壺。近代極簡風格的設計也融入了摩卡壺的設計,像Alessi出品9090系列摩卡壺,還被收藏在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為生活工藝的展現。
![二十世紀初出現了結合蒸氣壓力與鬧鐘的咖啡機,相當古典。(Enrico Maltoni提供)](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03-15/656/BAJA00_P_01_08.jpg)
儘管看遍了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咖啡機,對咖啡機的每個環節構造非常熟稔,Enrico仍認為沒有所謂的完美咖啡機,他說:「儘管機器與科技可以非常精密,但喝咖啡是非常「人」性的活動,不同的烹煮方式、豆子的烘焙方式、不同的水質與溫度,造就不同的咖啡面貌,這才是咖啡精彩的地方。
![咖啡機是咖啡文化的一環,記錄了當時工業發展技術與飲食文化,此為早期的活塞式拉霸機。(王爵暐攝)](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03-15/656/BAJA00_P_01_09.jpg)
「我不認為世界上只能存在一種理想的煮咖啡方法,如果世界上的咖啡機都統一,那就沒有趣味了。」儘管他收藏有如跑車等級的咖啡機,但每天早上醒來還是像一般義大利人一樣用著摩卡壺煮著咖啡、喚醒一天。他笑著說:「摩卡壺咖啡是義大利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爸爸媽媽總是在清晨幫孩子們煮一杯咖啡,我們是被咖啡的香氣叫醒的。這樣的文化記憶不會因為咖啡機日新月異而消逝。」
台灣咖啡機 普遍比義大利高級
Enrico來台灣的時間非常短暫,卻密集的走訪台中和台北將近十間咖啡館,他對於台灣咖啡文化高度的發展感到驚訝,尤其咖啡機的等級更讓他吃驚,他訝異的說:「台灣大部分的咖啡機都比義大利新、比義大利好,咖啡烹煮的水準也很頂級。」Enrico也指出,在義大利喝到的咖啡多半是混合式的咖啡(混合多種豆子調出的味道),在台灣反而很常可以喝到單一產地單一品種的咖啡(Single Origin),這是很特別的現象,可見台灣咖啡迷對喝咖啡真的很講究。
雖然台灣許多咖啡館標榜歐式或義式,但就Enrico短暫的觀察,除了吧台的espresso機很義式,氣氛上並不義大利,他笑著說:「我們習慣在吧台喝一杯就走,在咖啡館停留的時間很短,但台灣人好像很喜歡坐下來喝,而且喝很久,還要上網、玩手機、看書、聊天,和義大利很不一樣。」
![Enrico收藏的骨董大型咖啡機有兩百多台,非常驚人。(Enrico Maltoni提供)](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03-15/656/BAJA00_P_01_10.jpg)
因為對咖啡機的癡迷,Enrico走遍世界,在研究咖啡機的同時,面對的是繽紛的文化衝擊,COFFEEMAKERS這本書就帶著讀者透過咖啡機的演變與考察,環遊不一樣的世界。